台灣 EX-亞洲劇團--《失落天語》觀後感、苗栗場節目手冊 導讀

許惠慈 / 明新科技大學兒童戲劇教學講師、新竹市立華德福實驗學校表演藝術教師

故事源自一則印度寓言:

懂得鳥語的男孩結交了鳥兒朋友,快樂天真,從鳥兒的對話中預知災害即將到來,卻被視為不幸與異常…...擔憂的母親導正後,天真快樂亦隨著鳥語能力一起消失。 
擁有聽懂鳥語的天賦,為何無法被視為上天的禮物?快樂──該由孩子還是世俗的角度決定?而「正常」的定義又是什麼呢? 

 

故事源自一則簡單卻寓意深遠的印度寓言,

透過導演江譚佳彥的創作與詮釋,

--以戲中戲的故事架構,引領觀眾好奇且自然的走入故事,

予以象徵的手法、寫實的情感傳遞--

如此進出故事、進出戲劇的虛與實之間,著實令人玩味。

 

戲劇中富有詩意的詩句吟唱,

營造出預言般的神秘氛圍與力量,

透過萬物之靈的現身,揭示著土地的警訊、自然現象的反撲…,

迫切傳遞訊息的一雙鳥兒,

如同大自然對當代人類最終的警告與吶喊!

導演的敘事風格簡約,戲劇當下,個人的內心卻深受震撼。

除此之外,其中也交織著親子關係與教養議題。

這樣一則來自印度的寓言,相較於西方的故事文本,

似乎更貼近我們的文化。

成人眼光下的孩子,是否符合社會及他人的標準?

實際上待被認出、擁有純然天賦的孩子,

內在也渴望被摯愛的母親全然認同與接納…

在亞洲、華人社會中,

似乎更輕易可見如此牽纏的親子關係。

劇中擔綱母親的演員,

透過細膩真摯的聲音與肢體,寫實刻畫出母親對孩子深切的愛,

以及母職在教養路上的無助與孤單(或許不針對單親媽媽),

在在提示出母親角色在現今社會中教養的責任與壓力,

是貼近的同理,更帶給人們深刻的反思。

 

整體而言,

場景與燈光等視覺上的交錯變換,

演員們專注的在角色中做工、並靈巧的穿梭在角色之間,

嚴肅的議題之下,仍感受到其中的親切與幽默…,

對觀者而言,皆為豐富、趣味的享受。

無可避免的是整齣戲劇沈重的題旨,

這是EX-亞洲劇團對於台灣劇場的使命,

--具有高度的劇場教育意義--

回想觀戲時,那一次又一次的「失落」,心,是一次次的往下沉…

到戲劇的結尾,那份加乘的失落如同漣漪般從心中擴散開來…。

如今,經過一段時間的沈澱,

內心那份失落與沈重似乎找到了一個出口:

因為這樣的戲劇,引發更多人的關切與討論,

有更多人開始嘗試閱讀天語、認出天語,

有更多人願意小心翼翼的拾起天語,珍視它、由它出發,

慢慢的,天語不再失落,

人們透過更寬廣、慈悲的心胸,擁抱迎面而來的生命,

透過生命的學習,謹記大地給人們的提醒,永保對宇宙萬物的敬虔。

 

EX-亞洲劇團

EX-亞洲劇團網站ex-theatreasia.com

藝術總監|江譚佳彥

來自印度東北方、古典舞蹈「曼尼普里」(Manipuri)的發源地─曼尼普爾(Manipur)。江譚佳彥從小浸淫在傳統舞蹈、武術和瑜珈的身體文化中。1988年加入曼尼普爾地方劇團、曼尼普爾大學歷史系畢業、印度新德里國立戲劇學院(National School of Drama)表演碩士、曾受聘為印度國家級演員,2001年赴新加坡進修ITI《Intercultural Theatre Institute》。在印度和台灣的大學教授表演、亞洲各地主持戲劇工作坊,擅於在劇場說故事。佳彥最終來到台灣,在台創作的多部作品受邀巡迴海內外各藝術節,2013年赴印度新德里藝術節演出第九屆台新藝術獎年度十大作品《假戲真作》,被評為戲劇節最佳作品之一;隨後受2013世界劇場設計展(WSD)之邀赴英國演出。在深厚的傳統與現代訓練背景下,佳彥以台灣藝術新住民身份,試圖與劇場人共同探索台灣與亞洲文化融合的當代劇場身體,並結合亞洲古典、西方寫實、後現代的前衛肢體劇場等不同文化根源,轉化為當代劇場美學。

 

行政總監|林浿安

苗栗客家人,資深劇場工作者亦跨界影像演出,榮獲95年電視金鐘迷你單元劇最佳女配角提名。 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畢業,2001年赴新加坡ITI進修。多次發表編導及獨角戲作品,多次登上亞洲各國舞台發聲、參與跨國多語言作品演出以及交流計畫,受邀參與亞洲各藝術節的跨國製作,熟悉多語言的跨文化呈現創作,於多元文化交流中激盪出獨特的表演方式。與江譚佳彥共同創立EX-亞洲劇團,期望將跨國藝文合作引進台灣。EX-亞洲劇團在其豐富資源的運用下,陸續引介各國優秀文本、製作團隊、創作人才,期望在自己的土地上打造一國際文化交流的藝術平台,探尋台灣劇場新可能。

 

連結土地文化、探索劇場多元語彙、創造身體書寫新美學

「EX」的含意源自許多英文字彙的開頭,如:實驗 (experiment) 、交流 (exchange) 、體驗 (experience) 、表達 (express) 、探索 (explore) 、延伸 (extend) 、存在 (exist) 等。「EX」一字,代表能量的激發與轉移,「亞洲」則是豐富的肢體語彙和文本隱喻,EX–亞洲劇團擅長的即是兩者的融合,借用傳統元素、加以轉化變形,從土地文化出發,為當代劇場創造身體符號系統、新的寫意表演。

EX-亞洲劇團期待在作品中拋下當代劇場的種種理論,回到傳統劇場的本質。劇場,是一個說故事、提供哲學思考的空間,並且是個綜合藝術的空間。音樂、舞蹈、詩歌等,都曾是劇場裡同等並存相互作用的元素,在此架構中,演員與文本便成了溝通與演繹的最主要媒介,文本傳達辯證的詩意、演員則是意義轉化的容器。如何延續劇場的哲學思辯,並以當代角度去轉化、詮釋傳統表演的身體程式,是EX-亞洲劇團實驗的主要課題。

深耕苗栗、放眼國際,參與成員來自亞洲各地,EX-亞洲劇團致力探索多元的劇場語彙、創造新古典表演美學。近年來,多齣製作紛入圍重要獎項、受邀國際藝術節參演,為台灣備受矚目、風格獨具,少數以多語言發展文本詮釋的劇團,為台灣劇場注入亞洲新活血、建立跨文化的交流平台

 

亞洲創意實驗室

創意實驗室(Creative Lab)名為「實驗室」(Lab),意指將表演相關的各種可能性,透過實際的發展過程作為實驗的一種手法,以創意激發為主軸,探索交流為目標。

EX-亞洲劇團於2010年開始推動【亞洲創意實驗室】計畫,為來自不同領域的年輕創作者提供一個互相交流、激盪創意、實驗美學、彼此合作的平台,推出作品包括曾獲2010年藝穗節最大獎肯定的跨國製作《隔離嘅大母雞》、2012年改編自瑞典劇作家史特林堡經典劇作的《一夜J情》。在【亞洲創意實驗室】中,希望所有參與的創作者能大膽地在創作中嘗試各種可能性,藉由「亞洲創意實驗室」,發展具有獨特性的劇場作品。

 

得獎收邀演出記錄

  • 創團作《我要上天的那一晚》,受邀2006上海亞洲當代戲劇季。
  • 《老虎與士兵》第一屆臺北藝穗節節目,受邀2008年南瀛兒童藝術節、淡水博物館夜Party、2010年高雄正港小劇展。
  • 《島》第14屆皇冠藝術節節目,第八屆台新藝術獎提名。
  • 《假戲真作》榮獲第九屆台新藝術獎年度十大表演節目。受邀新加坡濱海藝術中心、苗北藝文中心開幕試營運系列活動、 2012高雄衛武營玩劇節、印度15th Bharat Rang Mahotsav、2013 World Stage Design (英國)  。
  • 亞洲創意實驗室No.1--《隔離嘅大母雞》第三屆臺北藝穗節「大家都滿意獎」,第九屆台新藝術獎提名。
  • 《沒日沒夜》獲選兩廳院新點子劇展。受邀民國100年苗栗燈節。
  • 《百年復甦》第十屆台新藝術獎提名。
  • 《猴賽雷》第十一屆台新藝術獎提名。受邀2012苗栗國際藝術季 。
  • 《喵與鳥》受邀228國家紀念館「2013國際博物館日」。
  • 《赤鬼》2013臺北藝術節節目,第十二屆台新藝術獎提名。
  • 《齊格飛》2014年獲國藝會第四屆表演藝術追求卓越專案演出『華格納革命指環』。
  • 《婚姻1/2》2014年受國光劇場邀請參與「小劇場‧大夢想Ⅱ」系列演出。
  • 《馬頭人頭馬》2015年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實驗劇場首演,獲選2015年臺南藝術節臺灣精湛系列演出,2015 ACT上海當代戲劇節邀演。
  • 《聲外之音》2016 Ashirwad International Theatre Festival(印度祝福國際藝術節)邀演。
  • 《假戲真作》EX-亞洲十週年特別企劃於國家兩廳院實驗劇場經典再現。
  • 策劃第一屆「亞洲假日劇場戲劇節」。
  • 策劃執行苗栗中正堂演藝廳【貓裏‧實驗‧中正堂】活化計畫。
  • 新作《玩偶之家》2017日本利賀藝術節邀演,獲得第十六屆台新藝術獎第三季提名。
  • 策劃第二屆「亞洲假日劇場戲劇節」